为营造教师互帮互学氛围,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12月2日上午,学院在紫薇园校区教学楼C106教室举行公开示范教学活动。本次公开课由生物科学教研室陈晔教授主讲。学院院长张小谷、副院长何刚、教学科研管理科科长王萍兰与来自生物制药、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三个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参加了公开课观摩活动。
陈晔老师主要讲授《植物学(一)》课程关于“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内容。陈老师首先介绍了植物学研究中“生活史”和“世代交替”的概念,接着结合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从植物的种子结构开始,依次介绍并带领学生回顾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结构与分类特点。授课过程中,陈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知识储备丰富、教态自然、讲解到位,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控到位,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氛围,教学中运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植物学知识。
授课结束后,在生物科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进行了研讨互动交流。以下是部分参加观摩老师的心得体会。
吴杨:陈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和梳理重要知识点,课堂氛围好。以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丰富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生动地讲述了被子植物生活史。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效地将课本知识与植物学相关的实验实践内容穿插结合,注重突出课程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好。本次公开课示范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我收获颇丰,对于我今后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有很大帮助。
刘文鑫:通过对陈晔教授《植物学》公开示范课程的学习,感受到了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本节课以生活史的概念引出了本书中各章节的全部内容。从种子出发,又以种子结束,讲述了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内容涵盖了植物生命的基本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等,串联了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不仅将本学期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了生活史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突出难点。时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和谐互动,课堂气氛好。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到了植物学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和广度。
俞敏:陈教授知识储备丰富,利用一张图片将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串联起来,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完成了孢子体向配子体再到孢子体的世代交替。这堂课程的逻辑性很强,陈教授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并将植物学基础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杨义文:陈老师结合被子植物生活史的讲解,巧妙的将《植物学(一)》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的视野理解植物形态解剖的内容,同时也为下学期的植物形态分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授课过程中陈老师对植物的每一种结构都了如指掌,展示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储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沉下心研究课程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此次教师示范公开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研讨的平台,提供了共同学习成长的机会,得到了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对学院营造教书育人良好氛围、提升教师教学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讯员:杨义文
初 审:何 刚
终 审:邓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