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张化浩博士的研究团队与西南大学和赣州市水产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成果以题为《High-quality genome assembly and transcriptome of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an endemic Chinese cyprinid species》发表在《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是生物进化领域权威期刊,其最新影响因子7.049,为一区Top期刊。这是继张化浩博士团队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成果后的又一重要研究进展。
我校青年教师张化浩博士和其指导的生物科学专业A1711班学生徐敏睿轩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班另外两位学生王乐和聂澄丰为参与作者,张化浩博士、张小谷教授和西南大学的代方银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九江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
黑尾近红鲌是长江上游特有的鲤科鱼类,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和商业鱼类。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水坝建设和水污染,黑尾近红鲌自然资源急剧减少,为保护性物种。本研究利用PacBio和Hi-C技术,在染色体水平上,构建了高质量的黑尾近红鲌基因组图谱。黑尾近红鲌基因组大小约为1.04 Gb,含2403个contigs,N50长度为3.12 Mb,并将1297条contigs组装到其24条染色体上。有趣的是,许多正选择基因和扩张的基因家族在大脑中高表达,暗示这些基因可能在黑尾近红鲌大脑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我们发现了10732个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功能分析发现它们主要由与环境信息处理,循环系统和发育相关的基因组成,提示它们可能对黑尾近红鲌适应不同环境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本研究获得的高质量基因组不仅为今后黑尾近红鲌种群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而且是进一步开展鱼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60308,31700318,31260632和31960035)、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20192BCBL23028)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5-0998.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