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专业设置  教务教学  科学研究  实验中心  招生就业  学生工作  党团工作  院内下载 
教务教学
 学籍管理 
 教学计划 
 考务管理 
 课程安排 
 精品课程 
您的位置: 首页>教务教学>教学计划>正文
植物学教学大纲
2006-09-15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并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及徒手切片、装片、染色、生物绘图等方法和技术;了解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等知识,从而建立植物演化发展的概念;掌握种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了解国内外植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本课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教学36学时,野外实习一周。



主要参考书目录:
1.植物解剖学 李正理、张新英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学 高信曾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种子植物分类学 汪劲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 马炜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5.植物学 滕崇德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植物学学习指导 黎维平主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植物生物学 杨继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8.种子植物图谱 吴国芳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9.被子植物胚胎学 胡适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植物系统学 张景钺、梁家骥著


章 内 容 总学时 讲授 实验 其它 备注
绪论 2 2
一 植物细胞和组织 9 6 3
二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6 10 6
三 植物的繁殖 12 6 6
四 藻类植物 6 3 3
五 菌类植物和地衣植物 2 2
六 苔藓植物 6 3 3
七 蕨类植物 12 6 6
八 裸子植物 7 4 3
九 被子植物 18 12 6
合 计 90 54 36
学 时 分 配 表




讲 授 内 容

绪 论
通过绪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有关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植物学的信
心。

一、植物界
(一)生物的分界
(二)植物的多样性
二、植物在自然界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三、植物学
(一)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动向
(二)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三)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建立,对植物学乃至整个生物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细胞分裂和分化导致组织的形成,不同的组织适应不同的功能。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要求学生掌握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节 植物细胞
一、植物细胞的概念
(一)细胞学说
1、细胞的发现
2、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
3、细胞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化学组成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原生质体
1、质 膜
2、细胞质
3、细胞核
(二)细胞壁
1、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2、纹孔和胞间连丝
3、细胞壁的亚显微结构
(三)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三、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
(二)细胞分裂的方式
1、有丝分裂
2、无丝分裂
3、减数分裂

第二节 植物组织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三)植物组织的概念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一)分生组织
1、依分生组织来源分类: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2、依分生组织位置分类: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二)保护组织
1、表 皮
2、周 皮
(三)基本组织
1、同化组织
2、贮藏组织
3、通气组织
4、贮水组织
5、传递细胞
(四)机械组织
1、厚角组织
2、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
(五)输导组织
1、导 管
2、管 胞
3、筛 管
(六)分泌结构
1、外分泌结构:蜜腺、腺毛、腺表皮、排水器
2、内分泌结构:分泌细胞、分泌腔及分泌道、乳汁管

三、维管组织、组织系统和植物器官
(一)维管组织
(二)组织系统
(三)植物器官

第二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第一节 种子和幼苗

种子是种子植物特有的器官。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并懂得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使学生能区别幼苗类型;理解种子萌发就是胚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长和进一步分化的过程;明确营养体各部分的来源。

一、种 子
(一)种子的结构
1、胚
2、胚乳
3、种皮
(二)种子的类型
1、有胚乳种子
2、无胚乳种子
(三)种子的成分

二、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幼苗的类型
1、子叶出土幼苗
2、子叶留土幼苗

第二节 根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根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程;了解根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别各种变态的根。

一、根的形态
(一)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二)根系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直根系、须根系、深根系、浅根系

二、根的结构
(一)顶端分生组织及根尖的分区
1、顶端分生组织
2、根尖的分区和活动: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二)根的初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表皮、皮层和维管柱
2、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特点:内皮层细胞五面加厚及通道细胞、多数有中央髓、
大多数无次生生长
(三)根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
(四)侧根的形成
(五)根瘤和菌根
1、根瘤的形成、意义及应用
2、菌根的形成、类型、意义及应用

三、根的变态
(一)贮藏根
1、肉质直根
2、块 根
(二)气生根
1、支柱根
2、攀援根
3、呼吸根
(三)寄生根

第三节 茎

要求学生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程;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了解茎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别各种变态的茎;初步掌握茎的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

一、茎的形态
(一)茎的外形
(二)芽的结构和类型
1、芽的结构
2、芽的类型
(三)茎的生长习性
1、直立茎
2、缠绕茎
3、攀援茎
4、匍匐茎
(四)茎的分枝类型
1、二叉分枝
2、单轴分枝
3、合轴分枝
4、假二叉分枝
5、分蘖
(五)茎的形态学特征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茎的结构
(一)茎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1、茎的顶端分生组织
2、叶原基和芽原基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表皮
2、皮层
3、维管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活动及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
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活动及次生保护组织的形成
(四)裸子植物茎结构的特点
(五)单子叶植物茎结构的特点

三、茎的变态
(一)地下茎的变态
1、块茎
2、根状茎
3、鳞茎
4、球茎
(二)地上茎的变态
1、枝刺
2、茎卷须
3、叶状枝
4、肉质茎

四、茎的繁殖
(一)地下茎的繁殖
(二)地上茎的繁殖
1、扦插
2、压条
3、嫁接

第四节 叶

叶的形态在营养器官中最富于多样性,要求学生能辨别各种形态的叶;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叶的形态
(一)叶的大小、形状和组成
1、叶的大小
2、叶的形状
3、叶的组成
(二)叶脉
1、平行脉序
2、网状脉序
(三)单叶和复叶
1、单叶
2、复叶
(四)叶序和叶镶嵌
(五)异形叶性

二、叶的结构
(一)叶的发育
(二)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1、叶柄的结构
2、叶片的结构:表皮、叶肉、叶脉
(三)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四)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五)不同生态条件下叶的结构特点
1、旱生植物的叶
2、水生植物的叶
3、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叶
(六)落叶与离层


三、叶的变态
(一)苞片和总苞片
(二)鳞叶
(三)叶卷须
(四)叶刺
(五)叶状柄
(六)捕虫叶
四、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的概念

第五节 植物营养器官之间相互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体各营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了解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一、根和茎中维管组织的联系
二、茎和叶之间维管束的联系
三、营养器官之间主要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水分的吸收、输导和蒸腾;有机营养物质的制造、运输、利用和贮藏
四、在植物生长中营养器官间的相关性
(一)地上部分(茎、叶系统)和地下部分(根系)的相互关系
(二)顶芽和侧芽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植物的繁殖

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要进行繁殖。繁殖是生物衍生后代的重要的生命现象。繁殖对于植物本身的作用就是保持种族的延续,为演化发展提供条件;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提供作物的种子和果实。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生殖过
程;了解被子植物胚胎发育及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特征。
第一节 繁殖的类型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二、植物的无性繁殖
三、植物的有性生殖

第二节 花
一、花的形态
(一)花的概念
(二)花的组成
1、花柄和花托
2、花被
3、雄蕊群
4、雌蕊群
(三)花的类型
1、根据花被的有无分
2、根据雌蕊(或雄蕊)的有无分
(四)禾本科植物花的组成
(五)花程式和花图式
(六)花序
1、无限花序
2、有限花序

二、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一)花药的发育和结构
(二)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1、小孢子的形成
2、雄配子体及雄配子的形成
3、花粉粒的形态结构

三、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一)胚珠的发育和结构
(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1、大孢子的形成
2、雌配子体及雌配子的形成

四、开花、传粉和受精
(一)开花
(二)传粉
1、传粉的方式
2、传粉的媒介
(三)受精作用
1、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2、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3、受精的选择性
4、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

五、种子的形成
(一)胚的发育
1、双子叶植物胚的发育
2、单子叶植物胚的发育
(二)胚乳的发育
(三)种皮的形成

六、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一)果实的形成和结构
(二)果实的类型
1、真果和假果
2、单果
3、聚合果
4、聚花果
(三)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
1、风力传播
2、水力传播
3、动物和人类传播
4、果实弹力传播

七、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一)生活史的概念
(二)世代交替
(三)生活史的特征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任务;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概念;了解双名法及其意义。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二节 植物的系统分类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一)人为的分类
(二)自然的分类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一)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三、植物命名法
(一)双名法的概念
(二)双名法的规则
(三)双名法的意义
四、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五章 藻类植物(Algae)

严格地讲“藻类”不是系统分类上很自然的类群,但根据其所处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一些共同点,作为一个类群予以研究是比较合理的。本节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藻类分门的依据,用以区分、识别各门藻类;掌握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及生活史;通过归纳比较,从而了解藻类植物的演化趋势;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由于藻类的多样性,关于它们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理论,课堂讲授应以一种系统为主,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要适当介绍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

第一节 原核藻类

一、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
二、蓝藻门(Cyanophyta)
(一)蓝藻门的一般特征
1、形态与构造
2、繁殖
3、分布
(二)蓝藻的经济价值及代表种类
1、蓝藻的经济价值
2、蓝藻的代表种类
(三)蓝藻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第二节 真核藻类
一、真核藻类概述
(一)主要特征
1、藻体的形态结构
2、细胞结构
3、生殖结构
4、鞭毛和眼点
5、繁殖
6、生活史
7、生境与分布

(二)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其特征

二、绿藻门(Chlorophyta)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1、形态与构造
2、繁殖
3、分布
(二)绿藻的分类及代表种类
1、衣藻属(Chlamydomonas)
2、石莼属(Ulva)
3、水绵属(Spirogyra)

三、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一)硅藻门的一般特征
1、形态结构
2、繁殖
3、分布
(二)硅藻的分类及代表种类
1、桥弯藻属(Cymbella)
2、羽纹藻属(Pinnularia)

四、红藻门(Rhodophyta)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1、形态与构造
2、繁殖
3、分布
(二)红藻的分类及代表种类
1、紫菜属(Porphyra)
2、石花菜属(Gelidium)

五、褐藻门(Phaeophyta)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1、形态与构造
2、繁殖
3、分布
(二)褐藻的分类及代表种类
1、水云属(Ectocarpus)
2、海带属(Laminaria)
3、鹿角菜属(Pelvetia)
(三)褐藻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六、藻类植物小结
(一)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藻类植物的演化
1、藻类细胞的演化
2、藻类植物体的演化
3、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三)藻类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第六章 菌类植物(Fungi)和地衣植物(Lichens)

第一节 菌类植物

“菌类”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它们之间主要是由于营养方式相同而人为地集合在一起。细菌门的内容与“微生物学”重复,只讲授门的分类特征及其在植物界中的地位。粘菌门只讲授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真菌门是本章的重点,要求掌握门、纲的分类特征及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活史、分布及其经济意义。

一、细菌门(Bacteriophyta)
(一)细菌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地位
(二)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经济意义

二、粘菌门(Myxomycophyta)
(一)一般特征
(二)代表植物

三、真菌门(Eumycophyta)
(一)一般特征
1、真菌的营养体
2、真菌的繁殖
3、真菌的生活史
(二)真菌的分类
1、藻状菌纲(Phycomycetes)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2、子囊菌纲(Ascomycetes)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3、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4、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第二节 地衣植物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地衣,掌握地衣的构造特点,并能识别地衣的几中基本形态类型,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一、一般特征
(一)地衣的概念
(二)地衣的几种基本生长型
(三)地衣的构造
(四)地衣的繁殖

二、地衣的分类
三、地衣的生态习性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第七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


苔藓植物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陆生植物发展的旁枝。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和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了解苔纲和藓纲的区别及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一、一般特征
(一)形态构造
(二)繁殖
(三)生活史
(四)生态习性

二、代表植物
(一)地钱属(Marchantia)
1、配子体
2、孢子体
3、繁殖
4、生活史
(二)葫芦藓属(Funaria)
1、配子体
2、孢子体
3、繁殖
4、生活史
三、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及在植物界中的地位
四、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价值

第八章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演化的最高类群,又是低级的维管植物。本章要求掌握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了解蕨类各主要类群的特征及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了解地质年代的划分、孢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概念及关系;认识常见的蕨类植物。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一、孢子体
(一)形态和营养器官
1、根
2、茎
3、叶
(二)维管组织
(三)中柱
(四)孢子囊和孢子
二、配子体
(一)配子体的形态和营养方式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受精条件
三、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四、生境和分布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及代表种类
一、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原则
(一)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二)蕨类植物的分类原则

二、蕨类植物的代表种类
(一)石松亚门(Lycophytina)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二)楔叶亚门(Sphaenophytina)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三)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1、一般特征
2、代表植物

第三节 蕨类植物小结
一、蕨类植物是既古老而又复杂的植物群
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一)蕨类植物的起源
(二)蕨类植物的演化

三、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第九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ae)

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进一步适应了陆地生活,但较之被子植物还缺乏广泛的适应性。本章要求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生活史;了解裸子植物各纲的主要区别;重点掌握松、杉、柏三科的特征;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及我国丰富的
裸子植物资源;结合对化石资料的研究,了解关于裸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概 论
一、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一)孢子体发达 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
(二)配子体退化
(三)胚珠裸露 不形成果实
(四)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 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五)具颈卵器构造 有多胚现象 胚具2至多个子叶
(六)种子的形成 由雌配子体构成的胚乳

二、裸子植物的分类
裸子植物门可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及买麻藤纲等五纲。

第二节 苏铁纲(Cycadopsida)
一、主要特征
二、代表植物 苏铁(Cycas revoluta)
第三节 银杏纲(Ginkgopsida)
一、主要特征
二、代表植物 银杏(Ginkgo biloba)
第四节 松柏纲(Coniferopsida)
一、主要特征
二、裸子植物的生活史(以松属为例)
三、分类和代表植物
(一)松科(Pinaceae)的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
(二)杉科(Taxodiaceae)的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
(三)柏科(Cupressaceae)的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

第五节 红豆杉纲(Taxopsida)
一、主要特征
二、分类和代表植物
第六节 买麻藤纲(Gnetopsida)
一、主要特征
二、分类和代表植物
第七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一、地质年代的历史记载
二、古植物学对裸子植物起源和进化的研究
三、裸子植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八节 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第十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同属于种子植物。使学生懂得它是植物界中发展到最高级、最繁茂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了解被子植物对动物界及对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重要作用;同时
使学生了解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和系统发育两大学派的观点及主要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概况;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了解检索表的使用方法。本大纲对被子植物分类及各科的排列基本上依据的是克郎奎斯特系统,只是为了教学方便,按离瓣花和合瓣花植物顺序排列。在纲之下,直接进行分科概述,讲授内容主要是各科的特征,属种数目,在世界和我国的地理分布,介绍一些代表属种及其经济价值。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地区的差别,选编了61个科,只要求讲35个科左右,其中27个科为必讲的科,用△号标出,其余可供选择。也可结合地区实际适当补充另外的科。要求学生掌握两纲的特征及重点科属的特征,识别常见植物;结合实验和实习,加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节 概 论
一、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三、被子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木兰纲Magnoliopsida)
△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二、樟科(Lau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三、莲科(Nelumbon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代表植物
△ 四、毛茛科(Ranuncul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五、罂粟科(Papave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六、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七、杜仲科(Eucomm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代表植物
八、榆科(Ulm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 九、桑科(Mo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十、胡桃科(Jugland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 十一、山毛榉科(壳斗科)(Fag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十二、桦木科(Betul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十三、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十四、藜科(Chenopod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十五、蓼科(Polygon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十六、山茶科(The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十七、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代表植物
△ 十八、锦葵科(Malv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 十九、葫芦科(Cucurbit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二十、杨柳科(Salic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 二十一、十字花科(Crucifer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 二十二、蔷薇科(Ros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各亚科的主要特征 习见属种
△二十三、含羞草科(Mimos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二十四、苏木科(云实科)(Caesalpin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二十五、蝶形花科(Fab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二十六、桃金娘科(Myrt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二十七、卫矛科(Celast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二十八、大戟科(Euphorb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二十九、鼠李科(Rhamn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三十、葡萄科(Vit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三十一、无患子科(Sapind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三十二、漆树科(Anacard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三十三、芸香科(Rut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三十四、五加科(Aral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三十五、伞形科(Ap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三十六、杜鹃花科(Eric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三十七、柿树科(Eben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三十八、报春花科(Primul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三十九、夹竹桃科(Apocyn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四十、 萝藦科(Asclepiad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四十一、茄科(Solan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四十二、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四十三、马鞭草科(Verben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四十四、唇形科(Lam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四十五、木犀科(Ole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四十六、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四十七、桔梗科(Campanul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四十八、茜草科(Rub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四十九、忍冬科(Caprifol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五十、菊科(Aste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各亚科的特征 习见属种

第三节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纲 Liliopsida)
五十一、泽泻科(Alismat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五十二、槟榔科(Arec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五十三、天南星科(A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五十四、莎草科(Cype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五十五、禾本科(Poaceaee)特征
识别要点 各亚科特征 习见植物
五十六、芭蕉科(Mus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五十七、姜 科(Zingiber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 五十八、百合科(Lili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属种
五十九、石蒜科(Amaryllid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六十 、 薯蓣科(Dioscore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六十一、兰科(Orchidaceae)特征
识别要点 习见植物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及主要分类系统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一)起源的时间
(二)起源的地点
(三)可能的祖先
(四)单子叶植物的起源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
(一)假花学说及恩格勒学派
(二)真花学说及毛茛学派
三、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二)哈钦森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三)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四)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查看更多 植物学教学大纲 的相关信息
关闭窗口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东路320号 邮政编码:332000 电话:8554185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